

《内蒙古日报》2025年9月29日第6版以《解好立德树人方程式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内蒙古师范大学绘就铸魂育人新蓝图》为题,报道我校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相关工作。
全文如下:
解好立德树人方程式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内蒙古师范大学绘就铸魂育人新蓝图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青年大学生以挺膺担当的奋斗姿态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践行者。

▲思政空间。

▲“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启动仪式。

▲设计学院“匠绣芳华”团队以设计赋能传统工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绘北疆团结新画卷”中华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边建平 刘燕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和促进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推进“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落地见效
内蒙古师范大学把培养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师资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开创性实施“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师生心中。
学校创建“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来自不同岗位的教师受聘为示范班班主任、辅导员和学业、实践、心理导师,着力将示范班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先行者、带动者、促进者和维护者,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模式。示范班通过互动课堂、“一帮一”互助小组等方式进行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
学校以“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创建为试点,完善混合编班混寝制度,积极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嵌入式校园文化环境,并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意识、心理等方面。同时,推出“石榴籽·好声音”“石榴籽·大家谈”“石榴籽·微课堂”“石榴籽·践行动”等20余个子项目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来说(写)”“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绘北疆团结新画卷”中华传统体育体验活动等系列活动,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内蒙古师范大学深入挖掘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深刻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
创新提质校园活动。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挖掘学校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活动中,广泛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让师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心灵;生动开展校园环湖赛、“百灵杯”大学生文艺汇演、盛乐大讲堂等一批品位高、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校园文化活动中凝心聚魂;扎实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三进系列活动,让师生在涵养文化自信中增进民族团结。
建好用活育人阵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各类展厅,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情景化呈现,让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增强各族师生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结。结合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各类媒体平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国防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
联创共建平台载体。今年6月,中央宣传部启动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行动计划。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首批参与共建的20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先行试点单位,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正式启动校地结对共建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等阵地作用,依托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追溯红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见证小康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各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实施“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工智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领域全过程,在网络空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新局面。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入脑入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课题。内蒙古师范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金课、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要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教书育人各环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集体备课,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学校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内蒙古牵头单位,建设“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编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导纲要、指导方案,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资源库、教师培训资料库,出台《以北疆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校园推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指导方案》等,形成共学共研机制、培训研修机制、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大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推出一批好教材、好讲义、好教案,打造一批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为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出示范引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2025年,学校选送的《“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等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爱华主持的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成功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项目。
加强课程开发与研究,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列为必修课,用好学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讲深讲透讲活。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活动,从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中提炼蕴含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教学素材,将各族人民正在书写的时代故事、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金课”。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提质增效
为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实施校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平台“扩容、提质、增效”工程,积极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学科研究力量,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保障,以基础理论研究回应和破解重大现实问题,以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升华基础理论,切实服务支撑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倾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优势学科群。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明确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方面集中力量攻关,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战略。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围绕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构建,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学生教育“六位一体”推进建设,切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工作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建设工作。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和科学技术史为骨干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优势学科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培养符合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未来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致力打造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样板单位,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库。
加快构建“研究中心+基地联盟”理论研究框架。2024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该研究中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基础,以相关智库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健全制度机制为抓手,致力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打造优势突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品牌。牵头成立“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盟”,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建设北疆文化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等重点方向,开展调查研究,整合平台资源等,努力构建高水平学术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学术智慧。
统筹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科研平台培育建设。先后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本科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蒙古马精神研究基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研究基地”等重大教育科研平台,整合多学科科研力量,在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将各基地建设成为服务决策、引领学术、培养人才的科研创新平台,不断推出学术研究成果,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和社会共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圆心,以“思想凝魂+阵地筑基+课程牵引+理论赋能”为半径,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已然绘就。未来,学校将继续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好民族团结同心结,画好民族繁荣同心圆,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北疆大地上绚丽绽放,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提供)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燕书羽 初审:刘燕荣 复审:云桦 终审: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