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1日至8月2日,我校举办“互鉴共生:迈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希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法国等7个国家的30余位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深度学术对话。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军出席会议并致辞。党委委员、副校长杨玉成主持开幕式。

1日上午,首场圆桌论坛聚焦文明互鉴议题。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林(Colin Mackerras)以“中国是和平文明的象征”为题,通过历史纵深分析中华“和合”基因的当代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纳日碧力戈创新性提出“形-气-神”三维互鉴理论,在符号学视阈下解码文明对话的深层机制;云南民族大学和少英通过泸沽湖畔栖村的地景叙事,揭示多民族边疆“文化镶嵌式治理”的智慧;蒙古国国立大学宾巴巴特尔以“双翼伦理观”阐释文化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辩证统一。
1日下午,第二场圆桌论坛基于人类学视角展开。复旦大学潘天舒引入哈佛“社会科技”理念,探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路径;希腊学者格拉西莫斯·马克里斯通过社区田野案例,证明“微小善举的文化翻译可成为文明对话的毛细血管”;中央民族大学施琳创新“地图民族志”方法,为全球族群研究开辟新径;哈萨克斯坦学者卡尔塔耶娃从骆驼的二十七种民族称谓中,解码草原文明的生态智慧。
2日上午,第三场圆桌论坛转向区域与国别实践。法国学者吴红·迪蒙对比塞纳河与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提出“文化韧性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精神内核”;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强解析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政治互动;贵州师范大学左振廷基于老挝与瑞士的对比田野,展现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创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舒关于辅助生殖伦理的研究,引发对科技时代人性底线的深度思辨;内蒙古艺术学院李颖的“蒙古族舞蹈教材民族志研究”,以十二个部落舞蹈谱系的数字化工程,展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实践典范。
会议期间,我校与希腊雅典派迪昂政治经济大学、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图片:内师融媒 文字: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编辑:燕书羽 初审:刘燕荣 复审:云桦 终审: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