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清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校门口热闹非凡,一场满溢科技感与仪式感的开学迎接仪式,为刚踏入校园的新生们编织了一段难忘的入学记忆。作为和林格尔新区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今年开学季,该校以“人工智能+教育”为核心思路,将科技元素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让“阳光自信、笃学敏行”的育人信念与“实施阳光教育,奠基多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在每一个迎新细节中落地生根。

在校门口,两台憨态可掬的智能机器人成了迎新“主角”。它们身着灵动的装饰,一见到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便立刻挥动机械臂打招呼;遇到伸手想要互动的孩子,还会主动伸出“手”与他们轻轻相握,灵活摆动的手臂搭配萌萌的肢体动作,瞬间让校园门口充满童趣,不少孩子停下脚步,围着机器人不愿离开。面对家长“教室在哪个方向”“食堂从哪条路走”等疑问,一旁的老师会结合机器人的肢体指引,向家长耐心讲解校园布局。机器人在现场直观的动作互动,让新生和家长感受到智能科技的趣味,也让刚进校园的孩子快速消除了陌生感。“机器人会跟我握手,还会摆手臂跟我打招呼,太好玩啦!” 新生拉着家长的手,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欢喜,迟迟不愿挪步。这种充满科技感的迎接方式,正是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办学思路的生动体现,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用沉浸式的智能互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技,在心中埋下探索创新的种子。


走进教学楼,各班级门口的电子屏已提前点亮。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欢迎新同学”动画与校园风景片,让新生们驻足观看。据学校副校长葛湘巍介绍,未来这些电子屏将全面展示班级学生风采、任课教师简介、班级活动动态等内容,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窗口”,也让家长能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推开教室门,更暖心的场景映入眼帘:每个课桌上都整齐摆放着崭新的校服、课本与字典,校服上还别着印有学生姓名的卡通姓名牌。“我们提前根据学生信息分装物品,就是想让孩子们走进教室就有‘归属感’,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学校老师说。作为一所2024年5月才创建的新学校,从开学物品准备到班级环境布置,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以生为本”的教育温度。

“孩子在学校一天三顿都能吃好,还能在宿舍午休,省了我不少事。” 初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笑着说。据悉,学校学生公寓为标准化四人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宿管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全覆盖;每个班级还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照顾孩子们的午休、日常起居与心理疏导——正如家长提到的,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关注孩子,生活中也时常主动沟通,孩子状态稍有变化,都会及时给予关心,假期里还会通过家访督促学习、在群里分享知识点与生活常识,为上班族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开学首日,学校还组织小学部学生参观人工智能体验馆与智慧操场,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智能教学的独特魅力。在人工智能体验馆里,学生们接触到物联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主流智能技术,亲手操作设备的过程中,对科技的兴趣愈发浓厚;智慧操场上,从短跑、跳绳到引体向上,无需人工判断,机器就能自动生成成绩,还能通过视频演示标准动作,让体育锻炼变得更科学、更有趣。“我以后想学习机器人编程!”参观完体验馆后,一年级学生坚定地说。

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和林格尔新区联合创办的公办学校,学校依托科大讯飞的技术支撑,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特色体系。今年起,学校在全校推行普适性人工智能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数学、物理学科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手册,通过平板采集知识点掌握情况,让作业与练习实现“一人一案”,摆脱传统分层教育的局限;英语学科有专门的听说课堂,借助智慧黑板分析学生口语掌握程度,作文自动评阅也已落地;就连日常阅卷,两台自动阅卷机也能快速将试卷扫描至智学网,帮助老师精准掌握学生知识点短板。

“我们希望通过‘先体验、再学会、后创新’的培养路径,让新区的孩子不出校园就能接触最先进的智能技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葛湘巍副校长表示。目前,学校已引进无人机、机器狗编程、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内容,组建相关兴趣小组,后续还将开设人工智能特色班,在普适性教育的基础上,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从智能机器人迎新到“一生一档”的成长管理,从个性化教学体系到暖心的生活服务,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的开学季,既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成长礼”,更是一次科技赋能教育的生动实践。这所年轻的学校,正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笔,以“五育并举”为墨,为和林格尔新区学子描绘着“奠基多彩人生”的美好画卷,也为呼和浩特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