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我校参加“非遗正青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

时间:2025-08-16 浏览量:

近期,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协办的“非遗正青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本次展览共汇集了近150所参与院校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院校位列其中。

《马鞍》“马具制作技艺”研修研培班全体学员共同创作作品

本次成果展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互动等方式,按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和学术成果4个主题分设展区,集中展示“研培计划”十年来产生的优秀作品、学术研究及产学研创新成果。通过这次展览,系统梳理总结和展现研培计划十年的经验成果,进一步凝聚共识,展望未来,让非遗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蒙古象棋》象棋木雕技艺(蒙古象棋雕刻)研修研培班全体学员共同创作作品

《走出的“牲”灵》 崔尚华 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框架下实施的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专项行动计划,是我国在非遗传承能力建设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该项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旨在发挥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优势,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增进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技艺技能和保护传承能力,提高院校非遗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研培计划自2015年启动实施,先后吸纳149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参与,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加上各省(区、市)实施的研培工作,参与院校超过200所,惠益非遗传承人超过20万人次。十年来,参与各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教学体系、工作规范和管理方式,构建起专业院校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广阔平台,为非遗保护事业带来了青春力量,对非遗保护的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蒙古师范大学自2021年加入计划以来,共开展江格尔、木雕技艺(蒙古象棋雕刻)、好来宝、马具制作技艺、蒙古族刺绣、剪纸、弓箭制作技艺、北疆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蒙古族、达斡尔族)、胡仁乌力格尔等国家级北疆民族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9期,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270人次。开展过程中,为确保达到“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研修目的,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多部门精心筹划课程设计,聘请跨校、跨学科的专业师资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授课,旨在提高学员业务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贡献。

历次研修研培画册

优秀学员笔记

回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十年历程,我们看见的是高校课堂与乡村田野的灯火相映,是传承人指尖技艺与学子笔尖文字的新芽共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深知肩负着更多期望:要更好搭建高校与田野的桥梁,让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在碰撞中迸发新的可能;要让传承的火炬照亮更多年轻的脸庞,让更多的青少年都能读懂古老的匠心;要进一步壮大非遗保护传承的参与力量,持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更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研培之路,始于初心,成于坚守。十年不是终点,而是千万个新故事的开端。研培十年行,非遗正青春!下一个十年,让我们继续以时代为纸,以匠心为笔,在高校与田野、传统与现代之间,绘就文化传承新画卷,让非遗在岁月中永不褪色,让文明根脉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内蒙古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